这座阿拉伯古城,被称为“沙漠中的曼哈顿”_天天热闻

在距离也门首都萨那以东约470公里的地方,有一座于1982年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“希巴姆古城”,这种古城由城墙所环绕,其中有500多座约5-9层高层建筑,矗立在一片无垠的沙漠之中。


(资料图片)

在一片沙漠中拔地而起的“希巴姆老城”

希巴姆古城“沙漠中曼哈顿”

在如今的我们眼里看来,这样的高度并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。但考虑到它所处的位置——地处阿拉伯半岛的沙漠中;建设年代——从公元3世纪便开始建设;目前现存的建筑多为100-300年前建造的;建设材料——由泥土、干草和水混合制成的“泥砖”所构成的30米大厦;还是得感叹一下阿拉伯人的建造才华,以及其曾经所有的繁华景象。

那么这座世界最古老的“垂直都市”,具体是长怎么样的呢?

这座希巴姆古城建立在一片悬崖峭壁上,西、东、北三面皆是一片茂密的棕榈林。南面一条季节性河流——哈德拉毛河。

也门-希巴姆古城;南侧是干枯的河流

古城外围围有一圈5-6米高的城墙,为这座东西长约500米、南北长约400米的矩形古城提供防御服务。古城内密集地布局了500多座建筑,内部道路蜿蜒曲折,各房屋之间彼此遮挡,楼与楼之间还有相连的桥梁,呈现出典型的伊斯兰城市肌理特征。

居住建筑本身一般5-9层,最高可至30米,自上而下加宽墙壁以加强建筑的承重能力。建筑的1层、2层不设窗户,分别用来豢养家畜以及存储粮食,3层以上才住人,共可居住约7000人。

屋顶涂白以保护建筑

由于是由泥砖材料所建成的建筑,塔楼需要新鲜的泥土进行持续维护;另外可以看到建筑的顶端整齐刷了一片雪白的漆色,那是雪花石膏涂成,为了抵御热浪以及风雨对建筑的侵袭,屋顶也是人们的交往空间。

希巴姆古城虽地处沙漠,但由于该地区也会有间歇性暴雨天气,暴雨一来,也便造成南侧的哈德拉毛河洪水泛滥。因此也在1298年、1532年便两次遭遇洪水的灭顶之灾,在之后都进行了重建工作,也因此现存建筑大部分是近100-300年。

由城墙所围绕,密集而高耸

在我们的印象之中,也门可能是世界最不发达地区之一,为何形成如此显然需要持续不断地的人力、物力投入的“巨型城市”呢?对于这座相对于其发展时代水平的古城来说,为何会建的如此高,以及如此密?

总结下来,其形成由以下几个因素共同促成:

首先自然是建设的钱从而而来。在历史上,希巴姆城以采矿业著名,也处于繁忙的商旅通道之上,作为来往商队的驿站。在10世纪时也慢慢地演化成商业中心,经营该地区的椰枣和纺织品;13世纪初,希巴姆也成为也门的阿尤布王族统治该周边区域的行政中心。如此便为希巴姆提供了建设资金的支持。到18世纪后,则依靠移居到外地的希巴姆人所寄回的大笔款项。(这一点和我国早先华侨将所赚得的资金寄回国内,在家乡建设房屋相像)

“高耸”的泥砖建筑

为啥又会建的这么高而密呢,毕竟其建筑材料主要为泥砖,对建筑承重有比较大的挑战。经分析,其中可能有气候因素,结合文化因素的考量。

从气候因素来看,密集分布的高层建筑利于白天时遮挡烈日,高楼投下的阴影也能缓解沙漠中的夏日灼热天气;也以此共同抵御不定期的洪水冲刷,这些建筑的底层也涂上了防水材料,也因此不住人。

更有意思的一点可能是其特别的文化因素:这种高层建筑也是当地传统家族制的产物之一。家族分家后一般不在外面新盖房屋另起炉灶,而是在原来的房屋顶上加层扩建。

综上种种因素,从而逐渐形成这座古老而特别的垂直都市建筑群。

关键词:

编辑: MO
下一篇: 最后一页

相关新闻

精彩推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