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把网络实名制落实到位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我发在自己社交平台上的照片,却莫名其妙被别人‘挂厕’了,对方发表了不少贬损我的言论,评论区里也都是对我的人身攻击。我很气愤很难过,却无计可施。”来自广东江门的谭女士表示。

所谓“挂厕”,指当事人照片、行为或言论被网友投稿至社交平台的“厕所号”,亦称“网络厕所”;这是在二次元、追星族、游戏圈中较为流行的一类隔空喊话式账号,网友可通过后台向该账号发送私信投稿,账号所有者再将投稿以匿名形式发出。因投稿的匿名性,不少人将“网络厕所”当作随意发泄的地方。《法治日报》记者近日调查发现,发文内容中不乏对他人的言语贬低、人身攻击、辱骂等,评论区也是骂战频频。“网络厕所”的关注者、投稿者和被“挂”者,有不少是未成年人。

媒体形容当下的“网络厕所”臭气熏天,一点也不过分。随意发泄,任性辱骂,种种负面、消极情绪充盈;肆意披露“被挂者”个人私密信息,加以道德绑架从而形成网络暴力。

网络平台并非不能讨论和批评,问题在于凡事当以事实为依据,以法律为准绳,切不可造谣中伤,无中生有;不可任意上纲上线,恶意贬损侵害他人权利。否则,既逾越了网络道德底线,也践踏了法律红线。有的还直接对他人生命安全造成伤害。近年来,因不堪网络暴力而自杀的悲剧时而发生,令公众震惊。

综观“网络厕所”,一个突出的特征即是它的匿名性。因为匿名,就可以不负责任,任意放纵,无所顾忌;因为匿名,就可以胡说八道,信口雌黄,混淆黑白,诬良为娼。匿名,成了卑鄙者的通行证。

2017年6月实施的国家网络安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,网络运营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、即时通讯等服务,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,否则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。

依法而言,一个公民只有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,才能得到网络服务,发布相关信息言论。实现网络空间身份和现实社会身份的统一,使每个网络人都能得到有效监督,从而对自己的言行负起责任。然而,实名制并未得到有效落实,匿名反倒成了一些平台吸粉,广为招徕的潜规则。整治“网络厕所”有效的办法之一,就是依法落实网络实名制。

相关部门当加大网络平台的监督力度,对实名制审查把关不严者予以警告乃至封号、取缔;相关平台当履行责任,不断优化完善敏感词处理系统,让违规内容无法发布;同时完善专门的举报渠道,第一时间关闭无良的“网络厕所”。对造成恶劣影响的“网络厕所”文化参与者,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;受害网友当善于搜寻和保留证据,通过法律手段维权。只有各方都肩起责任,网络环境才能健康清朗。(刘效仁)

关键词:

编辑: MO
下一篇: 最后一页

相关新闻

精彩推送